提案摘编·文化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八)

2025-04-21

民进中央:贯彻落实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 高度重视低级别文物保护活化利用

案由: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全国文物工作会议确立“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76万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5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6507处,国保、省保单位共占比4.15%。可以说,市县级以及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占我国文物资源的大多数。但是,文物部门重视国保、省保单位以及旅游景区内的文物古建的维修保养,对低级别的、比较零散、不易管护的文物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维修经费和管理人员,保护利用相对较差。

建议:一、加大低级别文物保护维修力度。统筹好、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避免出现把文化遗产视为“包袱”的短视化行为。将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作为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增加经费投入,分期分批做好低级别文物的抢救保护工作,尤其是加强日常文物建筑的保养维护。

二、因地制宜做好低级别文物活化利用。结合文物资源所处的周边环境和文化生态,利用现存的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开辟小型博物馆、陈列馆、艺术馆、美术馆、文化馆、图书馆、农村书屋等公共文化场所。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可利用文物建筑开办民宿、客栈、茶社等场所,为社区服务、文化展示、传统技艺传承、文创产品开发等提供服务。健全社会参与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探索多元化方式实现文物的合理利用,着力破解低级别文物保护利用难题,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成果共享”的文物保护新机制,让散落在乡间田野的文物真正“活”起来。

三、推动低级别文物融入大景区建设开发。鼓励地方将低级别文物保护利用与周边的景区开发联动融合。把景区内的低级别文物资源纳入整体保护开发框架中进行修缮利用,实现与景区景点资源整合,优势互补。

 

推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段青英:树立体育强国理念 加快体育产业发展

近年来,我国体育产业总体上发展势头良好,但仍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因素。建议——

一、完善大体育理念,建立联席机制,形成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协同联动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工作局面。加大各类资金支持,统一成立国家体育发展专项资金,提升服务经营主体水平。

二、发挥大制造优势,培育打造领军企业,鼓励体育制造业中最具成长性的运动食品产业、体育服装产业、医养设备产业发展。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支持企业加强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应用,推动企业服务转型。

三、丰富多层次供给,引进高端赛事,打造特色赛事,围绕重大赛事活动,创新体育消费场景。

全国政协委员陈百灵:进一步促进鸟巢等大型场馆 赛后可持续市场化运营

为进一步促进大型体育场馆尤其是奥运场馆的赛后利用,建议——

一、为场馆提供税收减免支持,并在体育、旅游、教育、文创、服务、信息化等专项扶持资金方面,给予有关项目的重点支持。

二、充分调动经营主体和社会各界力量,合资成立或引入专业体育场馆运营公司,推行大型体育场馆市场化、专业化运营。

三、支持大型体育场馆建设体育商业综合体,允许适度拓展功能,完善配套设施,引入商业、餐饮、休闲、办公等多元业务,实现“商体结合、以商养体”的良性运营。

四、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的体系和机制,充分利用地方大型体育场馆作为体育团队的主场,举办周期性比赛,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率。

全国政协委员王勇峰:弘扬中华体育精神 加快建设体育强国

传承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建议——

一、挖掘传承中华体育精神的实质内涵。登山精神、乒乓精神、女排精神等精神所组成的中华体育精神谱系所包含的历史意蕴、文化力量、精神特质和时代价值,亟须深入挖掘、精心传承。

二、拓宽和创新中华体育精神的宣传形式、宣传途径和宣传媒介等方式,增强中华体育精神的宣传范围、宣传力度和宣传效果。

三、丰富完善中华体育精神的传承机制。以亚运会、奥运会等国际大赛为契机,做大做强中华体育精神的正面宣传;创新中华体育精神在青少年群体的教育和传承方式,深度激活青少年群体传承中华体育精神的文化自觉。

 

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王元青:加强基层博物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博物馆的藏品收藏、展示、保护和修复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专业人才的缺乏将直接影响博物馆发挥正常职能。建议——

一、完善基层博物馆管理规范,将业务工作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并加以细化,以促进基层博物馆专业工作水平的提高。

二、加强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业务素质。

三、采取定向培养措施,加大为基层博物馆培养人才的力度。

四、制定政策引导专业对口的毕业生到基层博物馆工作,并为相关专业人才发挥作用创造有利条件。

全国政协委员俞峰:强化文艺宣讲规划及人才队伍建设

“文艺宣讲”在项目规划、选拔培训、经费保障、后续发展等方面都存在不少困难。建议——

一、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规划,提供政策保障,配套相应项目、资金支持。

二、发挥合力,建立健全联动机制,搭建全国性文艺宣讲服务平台,筹集并建立专项基金,多方联动,更好地服务国家、服务社会。

三、激发活力,完善文艺宣讲人才选拔、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鼓励更多艺术人才投身于这项事业。

全国政协委员吴洪亮:加快推进“全国美术馆 专业人才职称评审制度”

高质量、高水平、高品质的美术馆需要高素质的美术馆专业人才及人才梯队的建设。建议——

一、充分认识美术馆人才职称建立的重要性、紧迫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建立全国美术馆人才职称评价体系落实到位。

二、建立健全美术馆人才制度体系,行业主管部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分专业、分层次建立和行业发展规律相适应的体系,确保建立健全设置合理、覆盖全面、评价科学、管理规范的美术馆专业人员职称制度。

三、理顺体制机制,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各省市美术馆的人才评价标准。

 

深化文旅融合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朱鼎健:扶持新型文化旅游项目高质量发展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增加项目和产品供给对游客的持续吸引力,应从政策扶持方面加大力度,重点针对新型文化旅游项目,给予政策指导和扶持,引导传统的旅游业实现迭代升级,满足人们不断提升的旅游消费需求。建议——

一、对常设的大型实景演艺演出,在旅游扶持政策体系内,设置专项的产业扶持资金。

二、对于增加文化旅游体验的民营博物馆等加大引导扶持,纳入财政支持体系。

三、对于基于视听科技的演艺、沉浸式人工智能体验项目等新型旅游业态和项目,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政策扶持,引导鼓励新旅游业态更加规范和高质量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孔维克:培育演艺新空间 激发文娱旅游消费新动能

作为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探索,演艺新空间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建议——

一、研究出台关于促进全国演艺新空间发展的指导性意见文件,鼓励各地规划培育一批演艺新空间。以产业平台引领发展,支持省级演艺集团发挥产业引领优势和平台资源优势。

二、以文商旅融合创新发展,把演艺新空间纳入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旅游休闲街区等创建体系,鼓励演艺新空间与旅游经营单位合作,拓展城市旅游体验功能。

三、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北京、上海等地发展演艺新空间的先进经验,坚持分类推进,因地制宜。

全国政协委员黄竹君:推动大湾区文旅数字化发展

为进一步推动大湾区数字文旅发展,建议——

一、设立粤港澳大湾区数字文旅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数字化驱动湾区文旅融合,助力建设一体化旅游目的地。创新体制,由多个合资格的大湾区院校或联同企业单位,以不同产学研课题设立实验室支部或共建单位。

二、推动大湾区科技企业和旅游院校合作开发、更新教学内容、开展更多科技文旅应用研究,培养复合型文旅人才。

三、推出鼓励措施,推动大湾区科技企业与文旅企业联合开展商业项目,开发崭新数字文旅产品和服务。鼓励举办大湾区数字文旅产品介绍会,建设国际数字文旅交流合作平台。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类:全国政协/政协要闻
查看原文
申明:此内容来自「 人民政协报 」,内容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